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2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全国爱卫办、教育部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《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实施方案》提出,自2024年起,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,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,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,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,全民参与、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,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。
“肥胖”已成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,我国也不例外。据《中国肥胖症防治及减重手术白皮书2023》的数据显示,目前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年人和约20%的学龄儿童属于超重或肥胖。重度肥胖症患者超过1200万。多项研究表明,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。我国启动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,为解决肥胖问题开出大药方。
实际上,2016年发布的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早已提出,到2030年,我国超重、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。从《国民营养计划(2017—2030年)》到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,再到《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》,都有相应的部署安排。实施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,是在前述文件基础上的又一创新之举,此举有望为肥胖人群减重,使其身体变得轻盈。
这是因为,该实施方案提出七个方面多达15条具体措施,包括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、动员社会广泛参与、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、加强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、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,很有针对性地打出政策“组合拳”,并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分工。比如,针对孕产妇、婴幼儿、学生、职业人群、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提出体重管理分类措施,这无疑是科学安排,效果可期。
众所周知,肥胖问题已成为不少个人的思想负担,不少家庭的经济负担。显然,优美的身姿是每个人的梦想,而肥胖人群不仅心里有种自卑感,而且行动不便效率降低,还可能引发其他慢性病。无论是减肥还是治病,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所以,从个人角度来说“管住嘴,放开腿”是避免肥胖和减肥最有效的办法。而有关部门则要按照实施方案和职责要求,提供相应公共服务。
我们要看到,肥胖会导致多种慢性病,这也意味着国家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在增加。而实施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,减少肥胖引发慢性病,就等于为医保基金省钱。就此而言,围绕这一活动投入相应财力是很划算的。虽说市场化的减肥产业越做越大,但公众更希望公共服务多介入减肥领域。在学生总体近视率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情况下,能否将国民体重纳入考核,也值得思考。
简言之,实施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的意义不只是改变国人体重,还有更多、更深远的内涵。在落实该实施方案的同时,还要看到公众对有形之手推动体重管理有更多期待。